close

<腦筋急轉彎2>是什麼造就一個人

預告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eIlv6YW8k0

<腦筋急轉彎2>

腦筋急轉彎一直在我心目中是第一名的動畫,當時「接納」情緒的概念,深深獲得我的喜愛
因此好不容易等到續集上架Disney+,馬上看完來寫這篇熱騰騰的心得文
這是一部相隔9年的續集,不得不讚嘆,通常續集都會走下坡,但這部電影不僅僅獲得許多影評人的好評,更在票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預計明年應該會橫掃許多電影動畫的大獎
主軸依舊圍繞在女主角萊莉的大腦中,利用擬人化的情緒,描述萊莉如何度過青春期的焦慮,劇情中時不時偷渡一些心理學的概念,如果可以注意到小細節的話,真的會收穫滿滿
以下就來談談,我覺得這部電影的亮點吧!
(裡面會有大量的劇透,請尚未看過的觀眾,斟酌觀看)

&lt;腦筋急轉彎2&gt;是什麼造就一個人

首先,不可能不提這集的主角──焦慮這個新角色
身為規劃控的我,其實很能共感「焦慮」的一舉一動,你必須要有所準備、有所規劃,也要設想好最壞的狀況才能避免其發生
但是這90分鐘的動畫,也充分的示範了,如果焦慮完全控制了大腦,會變成怎樣──
1. 過度負面化一切的事物:任何事物都只會悲觀看待,就像夢工廠的那一幕,焦慮控制著造夢工廠的員工,要給出最可怕的「可能性」
2. 過度連結:確實人都有機會犯錯,但犯錯不一定代表未來再也沒有朋友,一輩子都要失敗從事自己不喜歡的職業,但過度連結就會讓你覺得「一定」會這樣
其實這點即便是身為成年人的我,也常常會陷入這樣的自我懷疑:會不會做錯這件事考績就變差,會不會這樣的舉動會影響自己在公司的評價
即便煩惱的事情不同,但這樣的過度連結不會只出現在青少年的腦海中
3. 過度努力:正因為設想了很多種負面的結果,也把這些負面結果套用了悲慘的結局,「焦慮」會促使著自己一定一定要做什麼,此時就會過度努力
由於萊莉還有同儕認同的議題,因此加上「羨慕」的推波助燃,整個人會往討好、失去自我的方向邁進
讓我們先快轉到故事的最後,如果說第一集讓我們認知到沒有一個情緒是壞情緒,那麼新產生的情緒也不會是,所以到底要怎麼和「焦慮」相處
電影給了一個可愛的答案:給焦慮一杯熱茶,然後讓他坐在按摩椅放鬆
未雨綢繆並不是一個壞事,但如果已經讓自己喘部過氣,怎麼努力都不對的時候,不妨停下來,如同電影建議的一樣放鬆一下,或轉移注意力,另外,我自己覺得和其他人討論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,讓自己看到多一點可能性,打破上面的循環

&lt;腦筋急轉彎2&gt;是什麼造就一個人

在介紹我認為本片最感動的橋段之前,想穿插一點輕鬆雙關梗的介紹
這部片把一些平常抽象的概念具體化,讓整體觀影體驗增加了一些小樂趣,也讓這部電影的受眾可以拓展至兒童
第一個讓我驚豔的是──腦力激盪(Brainstorm),當然可以直接翻譯是大腦風暴,但更貼切的中文應該是腦力激盪
電影裡面真的就把這樣的概念變成龍捲風,然後裡面很多燈泡,而燈泡代表了想法,其實燈泡的概念這個第一集就出現過了,也是常見投影片作為想法的icon
第二個我覺得拋到腦後區,這個概念非常的具體,就是拋到遠離大腦總部以外的地方
但這些回憶並不是不見了,而是丟著不處理,但累積久了可能有一天會以土石流的形式衝回腦海中(電影中還真的是以水的概念呈現)
隨著劇情發展還可以看到有保險箱的概念,裡面放著黑暗的秘密,而情緒如果進入保險箱,就變成被壓抑的情緒
這些設計其實都和我在聽心理學的podcast呼應著,因此邊看真的只能邊讚嘆,怎麼可以把這些概念如此自然地融入電影中
第三個是樂樂的比喻,代表快樂的樂樂,在離開大腦控制中心的時候,曾經自嘲說,或許青春期就是沒有那麼「快樂」,所以他能出場的機會就是比較少
在多愁善感又叛逆的青春期,甚至長大成人的過程,或許快樂真的很難,但也不能忘記這個情緒確實住在你的大腦中,可以在自己享受的事物中,找回快樂
最後一個是諷刺谷,雖然電影的中文字幕寫機車谷,但根據英文翻譯的話應該是比較接近諷刺(sarcasm)
其實我覺得這裡對我來說比較像是違心之論,畢竟諷刺算是美國很常見的幽默展現方式,而造成裂谷的主因反而是因為明明不是事實,而硬是要這樣說,導致於裂開成會一個深谷,讓自己內心無法順通到各個地方,畢竟自己先用言語催眠了自己,否定了自己喜歡的東西

擷取.PNG

終於要講到我覺得整部電影最讓我感動的地方了──自我信念之結晶
我自己覺得和第一集核心島的概念有點像,核心島白話文來說就是自己最重視什麼,比較偏向外在的事物如何影響自己,而自我信念之結晶比較像是自己怎麼看自己
因此如果像是樂樂一味的灌輸好的回憶,得到的自我信念結晶就是──我是好人,反觀焦慮一直丟討好和擔心自己不被喜歡的回憶,得到的自我信念結晶就是──我不夠好
這讓我聯想到佛洛依德本我(真實的自己),自我(介於中間的自己),超我(理想上的自己)的概念
不論我是好人或著我不夠好都是一種超我,一種是向外在顯示自己是好的,另一種則是拼命向外面證明自己足夠好
但這些超我其實很遠離本我,因此回到最根本的問題──到底什麼是我?
因此我很喜歡電影的設計──把原本那些被拋到腦後的回憶都拿回來,而那些不論好的壞的,全部都是我,可以自私又同時大方,可以重視朋友又對朋友很糟
其實我對「接納自己」的概念給深深感動,經過社會多年的洗禮,總是會清楚社會的期待,也很容易幫自己貼標籤
但隨著電影的步伐,看著那些不論尷尬、悲傷、生氣等回憶都貢獻成為自我信念結晶的養分,那樣矛盾又不完美的自己長出了自我信念的結晶
我不禁在想:對阿!誰說一定要完美呢?為什麼不能像電影中的情緒們,好好擁抱自我信念的結晶,告訴這樣不完美的萊利,他們也會愛著不離不棄
而每個人都值得這樣的好好愛自己

&lt;腦筋急轉彎2&gt;是什麼造就一個人

最後我想花一點小篇幅來討論另外兩個新角色──害羞和阿廢
我之前看到一個影評寫到為什麼是安排害羞的情緒去幫忙憂憂,那篇文章的結論是因為羞恥心會讓人知道要停下來
而阿廢則是一種用漠不關心的態度,來掩飾自己的手足無措和慌張
不禁讓我反思新出現的情緒們都算是社交的情緒,來面對人際關係可能會出現的態度
相對於出生就有的喜怒哀樂,在非常注重「被認同」的青春期,這些情緒的出現真的很合理

&lt;腦筋急轉彎2&gt;是什麼造就一個人

總結一下,這一篇真的可以說是長篇大論等級的電影心得
由於我在看電影之前已經看了許多影評,也聽了很多心理學背景的podcast分析,導致真正自己在觀看的時候,會一直往心理學的角度去切入這部電影
但也多虧如此可以更深入的去檢視自己的情緒還有接納自己的所有
如果硬是要和第一集比較的話,我認為第一集很好懂,大人小孩都可以找到樂趣,但第二集的內容更加艱澀,卻可以感受到其深度,應該是大人會比較享受的劇情

推薦給受社會化所苦惱的人

以上圖片來自網路資源,並非本站所有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狄蔻依 的頭像
    狄蔻依

    放縱人生──Fun Life

    狄蔻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